一. 团队简介
本团队聚焦智能软件工程前沿领域,以"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产业应用"为发展主线,构建覆盖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研究体系。团队依托多模态智能融合与形式化方法创新双轮驱动,在需求工程、验证合成、测试保障三大方向形成特色优势,研发成果主要应用于工业软件等领域。团队与国内外知名实验室建立深度合作,获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3项,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发明专利40余项。
智能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在教学改革中采用"场景化案例牵引+增量式项目迭代"教学法,构建"需求分析→原型设计→智能重构"的闭环训练模块,使学生在真实软件开发周期中掌握智能代码生成、软件质量增强等关键技术。
二. 核心研究方向
方向一:多模态需求工程智能化与规范化
"目标-场景-领域"三维建模框架,突破传统需求描述碎片化瓶颈;基于大语言模型的需求规范化引擎,支持需求要素自动提取与冲突检测;构建需求变更知识图谱,提升需求变更影响分析的准确率。通过多模型动态融合算法、需求语义增强表示技术及需求追踪可视化系统形成技术优势。
方向二:形式化验证与智能合成
提出时序认知逻辑TCL,提升验证效率;开发软件合成平台,集成深度强化学习与程序归纳技术;研究更适合刻画软件设计规范的新型形式逻辑及其模型检测算法与工具,用于验证软件模型或代码是否满足正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软件设计规范和需求;研究新型形式逻辑与深度强化学习相结合的软件合成算法与工具,从而自动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软件模型或代码。
方向三:智能测试与一致性保障
构建需求-测试双向映射模型,确保覆盖度;研发测试生成框架,支持多模态输入与自适应优化;创建测试用例优先级动态评估模型,提升缺陷检出率。
三. 成员风采
团队负责人:骆翔宇教授

工学博士(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后,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厦门市重点人才,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CCF形式化方法专委会委员,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西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研究课题1项和横向课题2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AAMAS、AAAI、MoChArt等重要国际会议论文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累计培养25名硕士生获得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形式化驱动的智能软件工程方法。研究定位于面向高可信软件工程领域,构建"形式化验证-智能合成"双引擎技术体系,研发新一代软件自动化开发与质量保障方法。聚焦形式化方法在软件全生命周期中的工程化应用,突破传统验证与合成技术的局限性,建立可扩展、可解释的智能软件工程基础设施。
个人主页:https://faculty.hqu.edu.cn/lxy/zh_CN/index.htm
骨干成员:李海波教授

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mg4377线路检测在线首页(企业智能与服务计算研究中心),2014-2015年赴香港理工大学计算学系做访问学者。厦门市企业互操作与商务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市物联网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理事会理事,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先后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承担省级重大项目、基金项目以及市级项目多项,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取得及受理发明专利多项,荣获2014年度泉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担任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软件工程与制造服务优化,聚焦智能软件工程方法与制造服务系统的深度融合,围绕"需求智能-架构优化-服务协同"技术链开展创新研究。包括:智能需求工程与自适应架构设计,制造资源服务化与系统优化,智能软件工程方法体系。
个人主页:https://faculty.hqu.edu.cn/lihaibo
骨干成员:叶剑虹副教授

mg4377线路检测在线首页副院长、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2016年在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任访问学者,2012年-2015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2008年在荷兰艾因霍温理工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从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
研究领域包括软件工程理论、不确定性建模与智能计算、模糊测度及监督控制、决策理论与方法等。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擅长软件成果的产业应用,包括:故障诊断与预判,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系统中的监督控制,半导体芯片的测试与封装技术。
个人主页:https://faculty.hqu.edu.cn/YJH12
骨干成员:郑黎晓副教授

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中科院软件所,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国家公派英国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进行访问学习,CCF形式化方法专委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校中青年教师科研提升资助计划1项、新工科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项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论文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荣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华侨大学教学成果奖、华侨大学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二等奖等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软件工程与自动化质量保障。研究定位于面向智能化软件工程方法创新,重点突破需求驱动的自动化测试技术体系,融合大语言模型与形式化方法,构建覆盖"需求-测试-验证"全链路的智能软件质量保障解决方案。
个人主页:https://faculty.hqu.edu.cn/zhenglixiao
四. 部分科研成果
[1] 郑黎晓,余李林,陈海明,陈祖希,骆翔宇,汪小勇.基于变异的正则表达式反例测试串生成算法.软件学报,2024, 35(7):3355-3376.
[2] 骆翔宇, 黄欣玥, 古天龙, 苏开乐, 陈祖希, 郑黎晓.基于时态测试器的实时分支时态逻辑模型检测. 软件学报, 2022, 33(8):2930−2946.
[3] Guanjie Huang, Xiangyu Luo, Shaowei Wang, Tianlong Gu, and Kaile Su. Hippocampus-heuristic Character Recognition Network for Zero-shot Learning i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2022, 130: 108818.
[4] Lixiao Zheng, Shuai Ma, Yuanyang Wang, and Gang Lin. String Generation for Testing Regular Expressions. The Computer Journal. 2020,63(1):41-65.
[5] Xiangyu Luo, Sen Liang, Lixiao Zheng, Zuxi Chen, and Fan Yang. Incremental Witness Generation for Branching-Time Logic CTL*. 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2022, 71(2):933-950.
[6] Jianhong Ye, Mengchu Zhou, Zhiwu Li, and Adbulrahman Al-Ahmari.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d Decentralized Control of Petri Net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2018, 48(8): 1360-1369.
[7] Xiangyu Luo, Lijun Wu, Qingliang Chen, Haibo Li, Lixiao Zheng and Zuxi Chen. Symbolic Model Checking for Discrete Real-Time Systems.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8,61,052106.
[8] Haibo Li, Mengxia Liang, etc. Optimizing the Composition of a Resource Service Chain with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IEEE Trans. Ind. Informatics 2017,13(3): 1152-1161.
[9] Dehe Lai, Yewang Chen, Xiangyu Luo, Jixiang Du, and Tian Wang. Age estimation with dynamic age range. Multimedia Tools Application, 2017,76(5): 6551-6573.
[10] Lixiao Zheng, Shuai Ma, Xiangyu Luo, and Tiejun Ma. Single-View Determinacy and Rewriting Completeness for a Fragment of XPath Queries.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2016, 59(9):1-3.
[11] Qingliang Chen, Kaile Su, Abdul Sattar, Xiangyu Luo, and Aixiang Chen. A first-order coalition logic for BDI-agents.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2016,10(2): 233-245.
[12] Haibo Li, Keith C. C. Chan, Mengxia Liang, and Xiangyu Luo. Composition of Resource-Service Chain for Cloud Manufacturing. IEEE Trans. Ind. Informatics 2016,12(1): 211-219.
[13] 郑黎晓, 王成. XML模式推断研究综述. 电子学报, 2016, 44(2):461-471.
[14] Jianhong Ye, Zhiwu Li, and Alessandro Giua. Decentralized Supervision of Petri nets with a coordina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2015,45(6):955-966
[15] 李海波,战德臣,徐晓飞.面向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动态构件预取方法.计算机学报,2012,35(05):1038-1045.
[16] 骆翔宇,谭征,苏开乐,吴立军.一种基于认知模型检测的Web服务组合验证方法. 计算机学报, 2011, 34(6):1041-1061.
[17] 郑黎晓,许智武,陈海明,基于文法分支覆盖的短句子生成算法,软件学报,2011,22(11):2564-2576.
[18] 骆翔宇,苏开乐,顾明.一种求解认知难题的模型检测方法. 计算机学报, 2010, 33(3): 406-414 .
[19] 李海波,战德臣,徐晓飞.工作流业务规则语义的完整性验证技术.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9,46(07):1143-1151.
[20] 李海波,战德臣,徐晓飞. 基于工作流引擎的构件组装体系结构,软件学报,2006,17(6):1401-1410.
五.技术转化
1.半导体制造系统隐式故障监控技术
2.面向多机构租户的SaaS软件服务架构